庙、寺、刹、宫、观在功能、信仰和居住对象上有所区别。
1、功能上不同
庙、寺、刹、和观是用来供奉各自的精神偶像或神,比如孔庙供奉的是孔子,道观供奉的是老子。
而宫的功能是为了让活人居住,比如故宫以前就是明清帝王居住的地方。
2、信仰上不同
和尚庙信仰的是佛教,孔庙和在宫里居住的**信仰的是儒家,道观信仰的是道教,古刹一般指的是和尚庙,信仰的也是佛教。
3、居住对象不同
庙、寺和刹居住的一般为和尚,观居住的是道士,宫居住的就是普通帝王。
扩展资料:
以下是我国比较有名的庙、寺、观和宫。
1、曲阜孔庙
孔庙是祭祀**古代**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庙。
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,是全国规模**的孔庙,庙内有殿堂、坛阁和门坊等464间,与相邻的孔府、城北的孔林合称“三孔”。
1961年,国务院把“三孔”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;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“世界文化遗产” 。现为**AAAAA级景区,与南***庙、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**四大文庙。
2、悬空寺
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,素有“悬空寺,半天高,三根马尾空中吊”的俚语,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。
2010年入选《时代周刊》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。悬空寺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恒山十八景中“**胜景”。
3、北京故宫
北京故宫是**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,是**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。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,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,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,房屋九千余间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**、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。
北京故宫是**AAAAA级旅游景区, 1961年被列为**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;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。
4、白云观
白云观位于北京西城区西便门外白云观街道。是唐玄宗奉祀老子的圣地。
白云观内收藏着大量的珍贵文物,最**的有“三宝”:明版《正统道藏》、唐石雕老子坐像及元大书法家赵孟_的《松雪道德经》石刻和《阴符经》附刻。
(一)、居住的人员不同:
和尚们住的地方叫寺、院、堂。
道士们住的地方叫宫、观、庙。
尼姑居住处叫庵。
(二)、含义不同:
1、寺
《说文》里解释为“廷也”,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,后来,寺人的官署亦也称之为“寺”,如:“大理寺”,大理寺是**的审判机关。
西汉建立“三公九卿”制,三公的官署称为“府”,九卿的官署称之“寺”,即所谓的“三府九寺”。
汉代,九卿中有鸿胪卿,其官署即“鸿胪寺”,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。相传东汉明帝时,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东来,最初住在洛阳“鸿胪寺”。
后来鸿胪寺改建,取名“白马寺”。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。
梵语中,“寺”叫僧伽蓝摩,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。
隋唐以后,寺作为官署越来越少,逐步成为**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。
2、庙
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。那时,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。
《礼记》中说:“天子七庙,卿五庙,大夫三庙,士一庙。”“太庙”是帝王的祖庙,其他凡有官爵的人,也可按制建立“家庙”。
汉代以后,庙逐渐变成了神社(土地庙)。
庙成为祭鬼神的场所,还常用来敕封、追谥文人武士,如文庙——孔子庙,武庙——关羽庙等。
3、院
一寺之中可以有若干院,其后建筑规模较小的寺便叫作‘院’。佛教的庙宇,统称为“寺院”。
4、殿
殿,堂之高大者也。
——《说文古本考》。
殿为宫室、礼制和宗教建筑所专用。堂、殿之称均出现于周代。“殿”字出现较晚,原意是后部高起的物貌;用于建筑物,表示其形体高大,地位显著。
殿堂的名称即依所安本尊及其用途而定。安置佛、菩萨像者,有大雄宝殿(一般称为大殿)、毗卢殿、*师殿、三圣殿、弥勒殿、观音殿、韦驮殿、金刚殿、伽兰殿等。安置遗骨及法宝者,有舍利殿、藏经楼(阁)、转轮藏殿等。
主要殿堂,如佛殿、法堂、毗卢殿、天王殿、方丈等,一般建于寺院的南北中心线上,其余斋堂、禅堂、伽兰殿、祖师堂、观音殿、*师殿等,则作为配屋而建于正殿前后的两侧。
5、宫
宫原指有套间的房子,后来发展为指多间建筑组成的建筑群,**专指**的居室。
宫后也可指为寺庙,后专指道教的庙宇,如北京的蹯桃宫、万寿宫、文昌宫等。
6、观
《释名》云:“观者,于上观望也”。
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“天文观察台”。
史载汉武帝在甘泉造“延寿观”,以后,建“观”迎仙蔚然成风。
据传,最早住进皇家“观”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。
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被引进皇宫内的“昆明观”。
从此,道**感激皇恩,把道教建筑称之为“观”。(另一说,道教始祖老子曾在陕西盩厔楼观台讲道,故后世将道教建筑称观。
7、庵
现指小寺庙。
多称尼姑居住处。
古时原是一种草名,叫做庵闾,老了之后可以盖屋。**僧人在静僻处盖屋时,也常用庵闾,成为一座小小茅棚,是一种小草屋,即所谓“结草为庵”。
日子久了,便称这些小屋子为‘庵’,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“庵”,如“老学庵”、“影梅庵”。汉以后建了一些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,于是“庵”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。因此今日尼姑所住之处多称‘庵’,俗称尼姑庵。
(三)、供奉信仰不同:
寺、院、庵、堂是佛教的庙宇
宫、观、庙道教的庙宇。
人们通常会把寺、庙、观、刹、庵、祠堂、宫、殿这些统称为建筑,那么,对于这些建筑之间的的区别你又了解多少呢?
1、寺,在古代指的官员任职之所,譬如大理寺,太常寺,都属于机关部门,如西汉的建制就是三公九卿,三公的官署称为府,九卿的官署就称为寺,佛教文化传入我国后,历代帝王觉得有利于权势思想的统治,对于民众有教化的作用,于是就专门提供居所供传授佛法的僧侣修行、教授佛法,这样的场所后来就统称为寺。
2、庙和祠,这两种在古代都是用来祭祀先祖的建筑,譬如太庙,古代世家官宦都有自己的家庙,也成为了宗祠,譬如太原的晋祠,祠与庙意义上相同,但是祭奠的级别更高一些,主要供奉祭祀先贤,如山东曲阜的孔子庙,山西的关帝庙,一个称为文庙,一个称为武庙,另外,古代建庙也用来供奉神仙,如土地庙、城隍庙,所以,庙里市不住和尚的,另外,古代时候普通的庶民也是没有资格建家庙或祠堂的,顶多在路边烧点纸钱祭拜一下。
3、观和宫,道教的建筑一般会成为观,譬如白云观、金台观等,宫本来就是房屋通称,也指建筑群,古代除**的住所外,对于宗庙、道观佛寺的建筑也称为宫,直到唐朝以后宫就特指道教的建筑了。
4、刹,来自梵语刹多罗,原指佛祖幕前的伞盖,后来就指佛塔了,于是佛家建筑除了寺院也可称为宝刹。
5、庵,也是寺院的一种,一般规模较小,而且以比丘尼为主的寺院,就是出家的女子居住的地方。
6、殿,古代指高大宏伟的房屋,后来专门供奉神佛以及帝王执政议事的建筑,殿一般由宫组成,就是说殿相当于门面,客厅,宫就是整体建筑,称为殿的建筑有太和殿、大雄宝殿等。